网站首页 > 环保新闻 > 区县动态

郎溪作笔绘“两山”,生态为墨写新篇

发布时间:2025-05-13 09:40 信息来源:郎溪县生态环境分局 访问次数: 字体大小:

“二水、三林、四田园,一分道路和茶庄”,在安徽省宣城市有这么一个县城,国土现状特征分明,50万亩良田、27万亩水域和9.4万亩茶园,森林覆盖率达35.06%,可谓是实实在在的绿水青山,这就是郎溪。

郎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,隶属宣城市,地处皖、苏、浙三省交界,素有“三省通衢”之称,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苏皖合作示范区的主阵地,是“一地六县”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的主战场。郎溪县始终坚持“生态立县”发展基调,牢固树立“两山”理念,如今,郎溪作笔将“两山”绘入县域各地,绘出“生态美、生产美、生活美”的新篇章。

筑牢生态安全屏障,构建绿色发展格局。郎溪县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,通过四项战略举措打造全域生态防线:一是实施增绿工程,厚植生态底色。持续推进人工造林、封山育林、森林抚育、退化林修复,同步创建了9个省级森林村庄,构建起“造林-抚育-修复-创森”四位一体的生态提升体系。二是构建护湿网络,涵养水域生态。完成全县湿地资源普查与总体规划编制,形成“湿地公园+重要湿地”保护格局;实施南漪湖入湖河口149.87公顷湿地修复,配合扬子鳄核心栖息地生态改造,构建“自然修复+物种保护”双轨机制,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屏障。三是推进矿治攻坚,重塑绿色空间。科学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,建立“源头管控+过程监管+科技监测”管理体系;提前完成7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,实现在产矿山绿色创建全覆盖,创新“网络化监管+智慧化监控”模式,构建矿山治理长效机制。四是深化河湖治理,畅通水系脉络。完成12条河湖“一河一策”编制与健康评估,划定22条河流湖泊管理界限;通过“清四乱”专项行动强化整治,建成“无人机巡查+智慧管理”系统,以龙须湖为试点推进13条河湖智能化管护,实现水域空间精准治理。

实施体制机制创新,激活绿色发展动能。郎溪县以协同机制突破行政藩篱,以生态共治筑牢发展根基,以改革赋能激发乡村活力,郎溪县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勇立潮头,谱写县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一是聚力协同,打造跨省合作典范。以苏皖合作示范区和“一地六县”合作区建设为双翼,郎溪县率先探索跨省域协同发展新模式。东承溧阳产业外溢,西接广德要素集聚,北联宜兴文旅资源,南引杭州创新动能,构筑起“四向对接、全域联动”的开放格局。4800平方公里的苏皖合作示范区内,交通网络纵横交错,生态屏障共建共享,产业协作链条相扣;10000平方公里的“一地六县”合作区中,智能制造与生态农业交相辉映,文旅康养与产城融合同步推进,绘就“一区多园、优势互补”的发展图景。梅渚-社渚先导区开创跨省产业示范园先河,郎溪经开区东区架起新兴产业承接桥梁,白茅岭农场变身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,三大引擎驱动区域经济协同跃升。二是共治共享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。建立“规划共绘、设施共建、治理共抓”的跨域联保机制,郎溪与溧阳、广德携手打造长三角生态样板。洙漕河畔,三地联合实施“污染共治、生态共育、水质共护”系统工程:湿地净化织就生态滤网,青虾退养修复水域生态,植物保育构建绿色长城。创新“联席会议+联合执法+应急联动”工作机制,实现环境监测数据互通、执法标准统一、应急响应协同,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跃升至100%,“共饮一江水”的生态红利惠及百万群众。三是深化改革,释放乡村振兴活力。创新“土地集约化、生产标准化、经营规模化”的三农改革路径。“大托管”改革破题耕地碎片化难题,通过“一户一田”筑基础、“标准地”改革强支撑、“全托管”服务提质效,实现农机作业降本10%、亩均增收35元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双百。“四靠”发展模式激活山水田园价值:靠山发展林下经济,靠水做强稻渔种养,靠田建设高标准农田,靠企延伸产业链条,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2000万元。闲置宅基地改革释放“沉睡资产”,通过“盘活十宗宅基、引进千万资本、带动百人就业”,实现集体增收51万元、农户财产性收益增长95万元。

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。聚焦生态宜居,谱写乡村振兴三部曲。一是精塑美丽乡村新格局。以“绣花功夫”雕琢人居环境,实施生态提质行动,建成省级中心村43个、市级中心村24个,打造美丽宜居自然村庄528个、示范片区3个,实现镇镇通污水治理、村村通公交网络。二是汇聚多元投入强根基。构建“政府主导+部门联动+社会参与”投入体系,整合库区移民、一事一议、健身设施等12类项目资金,推进长溪河流域EOD模式创新,形成乡村振兴资金聚合效应。三是创新管护机制促长效。建立“四级基金保障+生态美超市激励+群众共建共享”体系,年投入管护资金超千万元,建成87个生态美超市,实现行政村全覆盖,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获评省级改厕示范县等三项殊荣。织密交通网络,铺就城乡融合快车道。一是构建全域畅通交通网。开通44条城乡公交、21条镇村专线,实现省际毗邻公交互联,建成“1+4+83”物流体系,物流服务覆盖全域。二是打造“四好农村路”标杆。连续两年斩获市级一等奖,获评全国示范县,修建“水韵茶乡”主题路435公里,串联12条风景廊道。三是创建交旅融合示范带。环龙须湖示范片区实现“四带融合”,新和绿道荣获全国美丽乡村路称号,形成“路衍经济+产业走廊”发展新模式。深挖乡村价值,激活生态旅游新动能。一是塑造“一村一韵”特色品牌。培育“茶香下吴”“红色蒋顾”“三美新和”等特色村落,创成国家级示范村1个、省级3个,形成“多点绽放、串珠成链”格局。二是构建农旅融合生态圈。发展“农业+景区+研学”综合体,建成大佛山养心谷等5个示范园区,打造黄酒文化园等工旅融合项目,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,带动8800农户增收。三是创新业态培育增长极。创建A级景区3个,培育五星、四星休闲农业园区各1家,获评中国“十大休闲小城”,走出“田园变公园、产品变商品、民房变客房”的增值路径。

青山叠翠处,绿水荡清波。郎溪以山水为纸、实干为笔,将“两山”理念镌刻在每寸土地的生长脉络中。这片土地正以“点绿成金”的智慧,破解“生态优先”与“绿色发展”的时代命题。今日之郎溪,既是“两山”理论的生动注脚,更是未来之城的希望序章。(一审:陶玉婷  二审:董伟  三审:乌焕鹏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